一百家子白荞面色洁白、韧性强,利口有咬劲。承德所属围场、丰宁、隆化等县盛产荞麦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因承德天气比较冷,农作物生长期短,荞麦具有耐寒、生产期短等特点,正好适应种植,因而荞麦早就成为主要农作物之一。承德各县所产荞麦以隆化县一百家子所产为最好。其特点是色泽白、韧性强,利口有咬劲。 据传说,清朝初年,一百家子驻扎着清兵三个营,因各营首领都姓张,后来就将“一百家子”改为“张三营”,一直延用至今。据《隆化县志》记载:“张三营加工上等荞麦始于清朝初年,专门为皇帝进贡。”那时,当地淬着一首歌谣。歌谣唱道:“滦河沿的砂子,金沟屯的野鸭子,要吃白荞面,去一百家子。”在很早以前,人们对一百家子的白荞面就给予很高的评价。 据《承德府志》和《隆化县志》记载,清朝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、皇家子弟赴木兰围场狩猎,返程途经一百家子,住在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里。当天下午,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皇帝用膳的膳单,其主食为白荞麦拨面,专请不地拨面能人姜氏兄弟为乾隆皇帝新手制作,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,以山鸡、鹿肉、野鸭、白蘑作卤。拨面和卤呈上后,御前太监将银碗盖取下,乾隆皇帝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如玉,赛雪欺霜,条细如丝,又闻卤香扑鼻,入口一尝,既利口又有咬劲,顿开食欲,当即作诗一首:“罢围依例犒筵加,施惠兼因答岁华。耐可行宫逢九月,雅宜应节见黄花。朱提分赐一千骑,文骑均颁廿九家。苏对何妨频令预,由来泽欲下遗遐。”还命太监赏赐姜氏兄弟白银20两。从此,拨面也就改叫御拨面,每年作为贡品向皇帝进贡。一百家子白荞面也由此名声远播,姜氏兄弟的买卖也兴隆起来。 解放后,荞麦种植面积扩大,产量也逐年提高。1981年,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请张三营拨面师傅去传授制作拨面的技术,中央领导给予很高评价。御拨面技艺也深受国内外游人的好评。 白荞面不仅可以制作拨面,也可做小吃。承德有名的“二仙居碗坨”、“荞面芋子”、“荞面蒸饺”、“荞面水饺”、“荞面片汤”、“荞面烧麦”等都是以白荞面为原料。
,, |